山水有清音—访青年画家张继钟

声明:本信息只供网友分享参考,信息内容涉及的内容解释权归媒体或作者所有,不代表SXQQ.COM立场。举报
导读:张继钟,嵊州市崇仁镇人,现为绍兴书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二级美术师,擅长山水画

人物名片:张继钟,嵊州市崇仁镇人,现为绍兴书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二级美术师,擅长山水画,有三百多件作品曾参加中日、中韩作品交流展、体育美展、浙江省展等各类重大展览和比赛,并多次获奖,出版作品集4本。


比如一首好诗,三分在读,七分在品。青年画家张继钟的画,笔下之景"形似之真"尚在其次,让人回味的是在"思"基础上的"气质"之真。在"思"的统率下应目会心,凝想形物,自然是寂寞而孤清的,但这是一条纯净清洁的艺术之路。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为画在文之极也。"无论小品与长卷,张继钟都致力于追求国画的文化意蕴、道德要求和人性化内涵。他在那条纯净清洁的艺术路上,一走就是20个年头。


对故乡的一次深情致敬


严格说起来,张继钟的从艺之路应该有30多个年头了。从七八岁起,他就用粉笔在墙上板壁上涂涂抹抹,开始无师自通的艺术创作。30多年的浸润与锤炼,让他的作品形成了"张继钟"式的独特风格。


2013年12月7日,张继钟在市艺术村举办"剡山鉴水"个人画展,这是张继钟第一次在家乡举办画展,共展出了自2009年以来精心创作的80幅作品。剡山鉴水,顾名思义,就是剡中的山鉴湖的水,这80幅作品既是张继钟对自己多年绘画生涯的一次回顾,也是他向故乡的一次深情致敬。当然,每一幅作品都烙印张继钟的精气神,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张继钟标签。


一幅名叫《乡村秋韵》的山水画,会让人轻易地想起遥远的乡村时光。一垛垛稻草垛,十垛几十垛稻草垛,密密匝匝地站在深秋的旷野里。旷野四周,一层薄薄的雾气轻纱似地笼罩着。是雾气,不是雾霾,有着丝绸一样的轻柔质地。"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典型的乡村风景,被收割的大地,进了仓库的稻穗,等待播种的麦子和油菜,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收获的气息。"画展现场,几位青年画家久久沉浸在《乡村秋韵》带来的感动中。


"哦,这幅画就是我们嵊州的南山湖,画得真介像真介有味道。"旁边几位"老嵊州"边看画展边啧啧赞叹。


一个像和一个有味道,精准地道出了张继钟山水画的那种风骨。故乡的山水越州的清音,像丝棉蘸了水一样,被他充分吸收融化了,他又通过手中画笔,把他对剡山鉴水的一腔深情化为宣纸上的一笔一画。


80幅作品,历时4年的精心创作。张继钟说,交给故乡的一份试卷,他不敢有一丝的懈怠。

《野趣》


艺术的种子从童年萌芽


张继钟的老家是崇仁镇湖荫村,那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村。有大片的平畴田畈,有蜿蜒流过的小溪,有长长的小弄堂,有沧桑的老台门,有牛羊鸡鸭,袅袅炊烟。这样的山水和村庄,无疑给了张继钟无限的艺术滋养。


张继钟家住在一个乌黑的老台门里。他的爷爷和爸爸都写得一手好字,村里黑板报、宣传标语都由他爷爷和爸爸一手包揽。写黑板报有很大便利,便利就是粉笔头。那些舍不得丢弃的、写剩的粉笔头,就悉数归了张继钟。张继钟用粉笔头干什么?涂涂抹抹嘛。画狗呀猫呀,鸡呀鸭呀,还有溪边的临水桃花,开在畈上的油菜花紫云英花。


上了小学,张继钟怀着极大的热情企盼美术课。然而那时乡村学校哪有像模像样的美术课,大家都把美术课叫做图画课,涂涂画画的一门课。张继钟也只好继续涂涂画画。到了初中,他遇到了王修春老师。王修春的绘画底子深厚,理论知识深厚,遇到王修春老师,张继钟才真正遇到了艺术上的启蒙老师,他报了美术兴趣班。每当傍晚放学,就背起画夹泡在王老师的画室里……


初三那年,全县举行中学生美术比赛,张继钟得了第一名。获奖作品名叫《写生去》:一个中学生拖着自行车,背着画夹,赶赴在写生的路上。这件作品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一是当时在嵊县师范任美术教师的张万琪特地赶过来做张继钟的思想工作,说服他报考嵊县师范;二是语文老师在讲解作文时,竟然从他的《写生去》中引申出"要从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的教义;三是让品学兼优的张继钟一下子成为了校园明星,毕竟一所乡村中学出一个全县第一名是如此不容易。


1991年夏,张继钟果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嵊县师范。


潜心遨游水墨世界


在嵊县师范,张继钟潜心遨游在水墨世界里,外出写生、研读美术教材、参加美术培训班等等。


其间,张继钟还每个假期都花钱跑去金华浙师大培训。当时有亲戚跟他父亲说,你儿子"米饭"已经白了(已经农转非了),干吗还要花那么多钱去培训。张继钟父亲却说,孩子有志向,我们大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张继钟,让他"画到三更半夜是家常便饭"。嵊县师范毕业后,张继钟在保送绍兴师专美术系的选拔考试中又考了第一名,得以顺利保送大学。


学习画画,需要"废纸三千",当然更需要思考。1995年春,毕业生都进入毕业创作阶段,张继钟当时去丽水写生采风,毕业创作了《仙都幽景》。那是丽水一个未曾开发的景点,很美,山山水水都仿佛沾染了仙气。创作初期,张继钟把小稿交给李敬仕老师(时任绍师专美术系首届系主任)指正,李敬仕老师说,把山拉高一些,整幅画的气势就出来了。淡淡一句话,就给张继钟把正了脉。他回去思考了一番,又联想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脑子便豁然开朗,最后出来的作品气势很大,全班只有他的一幅作品被选中发表。又有一次,张继钟拿作品给张万琪老师看,张万琪看了后说,你的落款字太大,印章太大,山水画里讲究对比,这样显得山很小了。张继钟回去想想觉得很有道理,字和印章一大,山石就显得小了,对比的效果就差了。以后的作品里,张继钟很注意落款和印章的使用。恩师几句话,胜读十年书,李敬仕老师和张万琪的理念让张继钟在以后的绘画生涯中受益匪浅。张继钟正是在不断思索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师专毕业在元培中学任美术教师期间,张继钟继续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学习,这是他学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那里,他接受了系统的传统笔墨教育,对于中国画的理解、观念有了质的变化。在美院学习中,周梅、陈云刚、张伟平、林海钟等老师教会了他如何临摹、如何写生,在他们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开始真正走上艺术正道"。他大量临习了沈周、四王、范宽、巨然和诸多的宋人小品,临习了倪云林、王蒙和黄公望……他还写生遍了杭城的山山水水。


童中焘老师对张继钟影响很大,他没有面对面教过他,但他的作品、他的论著深深影响着他。童老师的作品主题大部分表现江南景色,画的是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村庄,他的作品空灵、清秀、淡雅、气韵生动。张继钟受他的影响,骨子里的江南情怀都喷薄而出,他画水墨乡村,画剡山鉴水,画水乡园林。


在绍兴生活了20年,绍兴成为张继钟的第二故乡。这里有良师有益友,他们在艺术路上一起探讨,共同进步。当然,张继钟的成长,自然离不开妻子的大力支持,她不仅承揽了所有的家务,还主动承担起管孩子的重任,使张继钟有更多的时间搞创作。一路走来,还有很多师长、朋友给予了帮助和指导,朱海刚老师、白海老师、路健群老师、田一平老师、楼国明老师、韩界平老师等等,张继钟对他们深怀感激之情。


独辟蹊径画园林


画园林,张继钟可谓独辟蹊径,既然是蹊径,肯定是寂寞而清冷的。然而,张继钟始终牢记童中焘老师的话。童老师说,画画一要清,二要雅,要以自然为师,画自己最想画的东西。童老师的话和陆俨少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陆俨少说,画画是十分用功,这十分用功,读书是四,书法是三,画画是三。画画就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看、写和思索的过程。童老师还让张继钟不要热衷于参展,让他静下来,不断走不断看,不断思不断想,不断提炼不断总结,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画"自己的东西"。


张继钟"自己的东西"便是突出画中的诗意,突出画面的清雅笔墨,突出画中的生活气息。比如他的山水园林画《沈园春波》,此画曾入选第十二届浙江省展,这幅画可谓笔墨、形式、意境皆有,构图大胆,用了三条粗细、疏密不等的横线即前面的长廊假山、中间的"孤鹤轩、八角楼和古桥"、还有上面的一横落款来构成画面的主体,右下角用一条斜线即柳树加以修饰,这样的构图增加了画面的形式感。整幅画既有古韵又有诗意又有现代气息。


"我是江南人,画的当然是江南的一景一物,而我又想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才会选择很少有人涉及的山水园林。"


山水园林难画,难在没有前人的借鉴,难在要自己创新。但张继钟显然在知难而进。他不断行走在山阴道上,鉴湖水边。他的家离沈园很近,去沈园就像家常便饭。他觉得夜晚的沈园就像寂寞深闺中的大家闺秀,所以他才倾注笔墨创作了那么多的"沈园"——《沈园春景》《镜中园林》等等,而他创作的山水园林画《山阴道上》《沈园春波》《快阁揽胜图》也都充满了审美张力,它们笔墨随意,构图独特,意境深远。


近年来,张继钟又将笔墨延伸到了表现北方的山水。浙派画家讲究笔墨和韵致,而北方画家则讲究浑厚和大气,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南方的湿润和北方的大气阴阳糅合,是张继钟近年来的又一命题。2011年,他去太行山写生回来,创作了《太行山长卷》《云涌太行》《清音》系列作品。在《云涌太行》里,他把笔墨用得虚虚的,淡淡的,一只鸟只轻轻点一笔。山尖,树瘦,边上的题款也小,太行山的巍峨气势就全部逼现出来了。


创作山水园林,尝试表现北方山水。张继钟的艺术之路,如此寂寞如此漫长,如此清欢如此诗意。

阅读(4146) 举报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